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民生资讯 > 特别推荐 >
特别推荐
“互联网+医疗”步入发展期

发布时间: 09月18日

点击量: 103

立即预约

在线咨询

  不知不觉间,咱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医疗APP寻医问药、挂号、缴费、与病友沟通,也有不少医生通过第三方平台接收患者、彼此交流经验。“互联网+医疗”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。但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,“互联网+医疗”与“互联网+商业”“互联网+金融”“互联网+交通”等相比,脚步要慢得多。也正因为与咱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身家性命休戚相关,“互联网+医疗”也格外引人关注。对于饱受看病难、看病贵困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,“互联网+医疗”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?会像“滴滴一声,出租恭候”“足不出户,海外商品送货上门”那样,给就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吗?



 

  去年市场规模逾30亿元 移动医疗步入发展期

 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现正处于市场启动阶段。据统计,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.1亿元,同年增长52%。

  研究机构易观智库指出,“移动医疗在未来3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。预计2017年,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,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”。其根据有三,一是新医改政策的支持和推进,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三是国民健康观念的深化。

  的确,近几年来,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层面利好不断,2009年,卫生部相继推出了《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和《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》等政策。去年,卫计委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》。就在上个月13日,卫计委新闻发言人还透露,拟出台新政,规范互联网医疗。

 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则为医疗移动化提供了良好条件,尤其是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,更是为“端+云”的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。QQ、微信等社交应用的普及,支付宝、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的崛起,皆为医疗的移动化推波助澜。

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国民健康观念也在悄然改变。大家更注重就医体验,更倾向于“防患于未然”,也乐于接受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。这些都为“互联网+医疗”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
  互联网+医疗能做什么?

  1.让疑难杂症患者找到对的医生

  一些疾病被误诊误治,多半是源于“病人和医生专长的不匹配”。现代西医的一个特点就是分科、分病种,细分再细分。不同的医生专注不同的病种,不同的身体部位。医生们术业有专攻但也有局限,某人虽然他名气很大,但他真正擅长的疾病,很可能少到两三种、三五种。但普通患者哪里知道其中端倪呢,一听说某大夫是名医,就费劲辛苦去投奔他,却不清楚是否真正对路。解决医生和病人正确匹配的问题,或许恰恰是互联网的拿手好戏,因为链接和匹配是互联网初始的精髓。

  2.把诊前、诊后服务移出医院

  线上的一些医院或诊室,分诊导诊、预约挂号、院外候诊、诊后复查基本都能在手机端实现。可以把检查检验报告的结果直接推送到患者的手机上,尤其针对一些外地的患者。此前他们往往为一个结果等候一两天的时间。由于过去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交流的载体,没有数据的共享,诊后随访很不容易做。但是有了数据链接之后,诊后随访可以半自助式地完成、而且可以连续完成。系统会自动登记医生的随诊路径提醒患者,患者在自己APP上做的每一个动作和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在医生端也可以随时看到,随时可以干预。

  移动医疗所构建的院外医疗关系系统,对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或许有着更重要的意义。得了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会长期找某个医生治疗。许多医生也都会有数十、上百个固定的慢性病患者群。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,医生与患者就可以在APP上建立一个稳固的患友群。患者通过APP提问,医生在一段时间内,有空闲的时候回答即可。而患者与患者之间,也会在这个群内沟通治病心得,例如饮食、作息应当注意什么,等等。